在實際生產中,經常會遇到顏色深度不夠,怎么辦?那么首先要了解一些基本原理及深色效應的基本理論。
染料發色理論
該理論認為,物質對不同光的選擇吸收就會呈現出各種顏色,物質的顏色是它所吸收光波的補色。染料也是這樣,染料的顏色也是它們所吸收光波顏色的補色,是染料對光的吸收特性在人們視覺上產生的反映。
在染料分子結構中,存在著對波長380~780nm范圍內的發色基團,除此之外,還具有對發色基團起促進作用的助色基團,如-NH2、-NR2等。
發色基團和助色基團協同作用,使染料對光波產生了選擇性的吸收。而當結構中某些基團產生有利于染料的發色時,染料對光波的吸收便向增加波長的方向進行。發色理論把這種能增加吸收波長的效應稱做深色效應。
這種理論對研究開發深色染料幫助較大。例如,尼龍及醋纖織物上取得深色效果不太理想,一般只能染淺中色。
傳統工藝中采用酸性及分散染料染色,為得到深濃色,只是在增加染料用量上下功夫,效果不太明顯,并且染料浪費量很大。國外有報道使用三唑分散染料對尼龍纖維染色,增深作用明顯,并且染后織物具有較高的耐洗日曬牢度。其主要方法是將染料結構用硫甲基(CH3S-)取代了三唑環上的氫原子,使這種染料對光波的吸收向長波方向移動,從而產生了深色效應,在不追加染料用量的前提下,就能取得比原有染料更深的染色效果。
1.表面得色及反射理論
這是現在應用較多的評價染后織物色澤深度的方法。一般是在有色物體的反射或投射光譜的最大吸收波長(λmax)處算出K/S值(KabelKamunk函數值),以該值來表示色澤的相對深淺。理論的指導下,通過染后對織物的后整理技術,改變染后織物表面的微觀結果,使之對光波產生一定的漫反射,從而取得深色效果。
2.上染擴散理論
染色理論認為,要使染色對象取得深色效果,關鍵是提高染料對織物的上染率。上染率是指上染到織物上的染料量和投入染浴中的染料量的比率。由于這種對取得深色效果評價手段十分明確,反映結果明顯,所以在染色過程中總是作為染色工作首要考慮的問題之一。一些深色研究及深濃色染色大多是從提高織物上染率上著手的,對實際生產具有指導意義。